中等教育论文_基于乡土生物资源的七年级生物学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
1.1.1 生物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1.2 基于生物学科特点的需要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生物课程资源研究进展
1.2.2 国内乡土生物课程资源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行动研究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目的
1.7 研究意义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课程资源
2.1.2 生物课程资源
2.1.3 乡土生物资源
2.1.4 课例
2.2 理论基础
2.2.1 卢梭自然教育理论中的乡土生物资源理论
2.2.2 陶行知生活教育论中的乡土生物资源理论
第3章 连云港市乡土生物资源在七年级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3.1 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3.1.3 调查过程
3.2 调查结果和分析
3.2.1 问卷调查结果
3.2.2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3.2.3 教师问卷结论
3.2.4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3.2.5 学生问卷结论
第4章 基于乡土生物资源的七年级生物课例设计的实践研究
4.1 课例设计的理念
4.1.1 以学生为主体
4.1.2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4.1.3 教学过程重探究
4.2 课例设计的目标
4.3 课例设计的思路
4.4 课例设计的原则
4.4.1 紧扣教材,抓实学生基础
4.4.2 教学活动多元化,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4.4.3 贴近生活,倡导健康地生活,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4.5 苏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教材中可结合乡土生物资源的教学内容梳理
4.5.1 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可与乡土生物资源结合的教学内容整理
4.5.2 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可与乡土生物资源结合的教学内容整理
4.6 富含乡土生物资源的七年级生物课例的设计
4.6.1 基于乡土生物资源的实验课课例的设计
4.6.2 基于乡土生物资源的讲授课课例的设计
4.6.3 基于乡土生物资源的演示课课例的设计
4.7 课例设计的反思
第5章 连云港市基于乡土生物资源的课例实践结果与评价
5.1 基于乡土生物资源的课例实践结果与分析
5.1.1 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5.1.2 对提高学生生物成绩的影响
5.1.3 对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
5.1.4 学生对基于乡土生物资源的课堂的期待程度
5.2 课例实践结论
5.3 基于乡土生物教学的效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加强学校对乡土生物资源运用的投入
6.2.2 提升教师开发和利用乡土生物资源的能力
6.2.3 增加学生对乡土生物资源的认知情况
6.3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
获奖情况
文章摘要: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中基础学科的一部分,是用来研究生命特征和生命活动的学科,生物学科的发展历经了从现象到本质、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对农业、医学、环保、人类活动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七年级学生来讲,既要习得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也要知道生物科学的本质,更要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生物学特点符合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具有科学思维、积极的科学态度、终身发展的人才。生物课程资源主要以教材为主、校本资源为辅,我国生物课程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较晚,对社区、博物馆、动植物园、学生的生活经验等资源利用较少,多种因素阻碍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学校、教师要合理开发并利用好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生物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连云港市地处江苏苏北,东临黄海,地处平原地区,独特的优越的地形位置、生物群落和人文资源都能作为初中七年级生物课程资源。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行动研究等方法,对连云港市乡土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厘清了国内外生物课程资源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的理论基础。本人以连云港市海头初级中学七年级部分学生和全部生物老师做为调查对象,分析了连云港市乡土生物资源的开发运用现状,设计并实施了三类典型课例,为合理开发利用乡土生物资源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表明:(1)连云港市富含多样的乡土生物资源,通过开发和利用乡土生物资源,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2)在开发利用乡土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乡土生物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宽课程资源开发途径。(3)地方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教师搭建平台,促进乡土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文章来源:《生物资源》 网址: http://www.swzyzzs.cn/qikandaodu/2022/0130/778.html